生態環境部全力推進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,賦能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
近日,生態環境部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程中,邁出關鍵步伐 —— 加速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,該體系涵蓋海洋監測等多個重要領域,旨在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。在3月26日舉行的生態環境部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,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詳細闡述了這一建設規劃。蔣火華表示,生態環境部將“全面支撐美麗中國建設”作為核心目標,積極推動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建設工作。
為達成這一目標,生態環境部明確了三大主要任務。其一,打造反映美麗中國生態環境“顏值”的精準“鏡子”。計劃構建一個規模龐大、布局科學、功能完善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,該網絡將全面覆蓋大氣、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土壤、噪聲、海洋、生態等諸多關鍵要素。如此一來,便能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全方位、無死角的監測,為人們展現出美麗中國生態環境的真實面貌。
其二,化身及時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的敏銳“偵察兵”。生態環境部將充分整合衛星、無人機、無人船、走航車、自動站等先進監測技術手段,深度剖析環境污染的各項指標、濃度、組分,精準把握各類排放源的構成特征及其貢獻率。通過這種方式,能夠快速、精準地識別生態環境問題,為后續的精準治理提供關鍵依據。
其三,塑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的先鋒隊。全國生態環境部門所屬監測機構擁有一支6.93萬人的專業隊伍,他們具備高學歷、高職稱的特點,是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專業人才群體。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,這支隊伍充分發揮專業優勢,沖鋒在前,為守護生態環境貢獻智慧與力量。
自“十四五”規劃實施以來,生態環境部在監測體系建設方面成果斐然。發布《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(試行)》,并嚴格執行《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(2023—2025 年)》,初步建成了“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 + 樣地”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。預計全國生態質量綜合站的數量將接近200 個,其覆蓋范圍不僅包括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,還涵蓋了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、國家公園等重要區域。同時,通過網格法在全國精心布設1.64萬個樣地,基本實現了縣級行政單元的監測全覆蓋。在衛星遙感監測領域,生態環境部同樣取得顯著進展,已擁有環境和大氣兩個系列共7顆在軌衛星,成功構建起多星聯動的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體系,具備短周期、高覆蓋、高分辨率的監測優勢。
在保障監測數據質量方面,生態環境部態度堅決,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持“零容忍”態度。蔣火華強調,監測數據作為客觀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狀況、衡量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成效、支撐生態環境管理與決策的關鍵依據,必須確保真實、可靠、可信。目前,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與民眾對生態環境的實際感受高度契合,有力證明了數據的可靠性。
在制度建設層面,生態環境部積極推動《生態環境監測條例》的出臺。在司法部的大力支持下,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期間,《生態環境監測條例(草案征求意見稿)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,共收集到近400條具有建設性的意見,為條例的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在技術創新領域,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已初步應用于環境監測,助力行業向智能化轉型。近期,生態環境部印發《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》,這一舉措標志著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正式開啟,邁向實質性發展階段。
展望“十五五”時期,生態環境部將持續深化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,打造更為科學、高效、一體化的監測網絡。在監測范圍拓展上,空氣監測將覆蓋新的城市建成區;地表水監測將在源頭區增設斷面,并開展水生生物指標監測評價;海洋監測也將在關鍵區域增設監測點位。在支撐精準科學治污方面,將優化受自然本底因素影響較大的斷面布局,規范監測評價方式。此外,還將重點關注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,新增170余條支流小河監測,強化化工園區、垃圾填埋場和危廢處置場的地下水監測,切實提升民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。